為什麼室內貓也需要心絲蟲預防?

I am Mindy
2025/05/05
瀏覽數 4

室內貓也會得心絲蟲嗎?

你可能以為,只待在室內的貓咪不會遇到什麼健康威脅。畢竟牠們不會在外頭亂跑、追松鼠或跟浣熊打架。但有種潛藏的疾病不分貓咪住哪裡,就是心絲蟲。

等等……貓也會得心絲蟲嗎?

沒錯。就連從不出門的室內貓,也可能中標。

今天就來聊聊心絲蟲到底是什麼、如何影響貓咪、為什麼室內貓也有風險,以及你可以怎麼保護你的毛孩子。

心絲蟲

什麼是心絲蟲?

心絲蟲病是由一種寄生蟲(Dirofilaria immitis)引起,經由被感染的蚊子叮咬傳播。當帶有心絲蟲幼蟲的蚊子叮咬貓咪時,這些微小的幼蟲會進入血液,開始前往心臟和肺部的危險旅程。

雖然狗是心絲蟲的「理想宿主」,但貓也不是免疫的。雖然貓被視為「非典型宿主」,但一旦感染,病情可能會很嚴重,甚至致命。

特別是貓的心臟與肺部較小,有時光是一條蟲就足以造成嚴重傷害。

室內貓真的會得心絲蟲嗎?

聽起來讓人難以置信,但每年仍有不少心絲蟲病例發生在室內貓身上。

為什麼呢?

  • 蚊子會飛進家裡。就算你有紗窗或關緊門窗,一隻偷溜進來的蚊子就足以讓貓感染。

  • 貓對心絲蟲特別敏感。即使是還沒長大的幼蟲死亡,也可能引發肺部炎症,稱為「心絲蟲相關呼吸道疾病(HARD)」,會對肺部造成長期傷害。

  • 大多數人不會幫室內貓預防。很多飼主以為只待在家沒風險,結果反而讓貓咪曝露在無防備的狀態。

換句話說,即使你的貓住在高樓、天天曬太陽不出門,還是有可能感染心絲蟲。而且這不是少數例外,真的會發生。

貓咪感染心絲蟲的症狀:模糊且突發

心絲蟲的症狀通常不明顯,常被誤判為其他問題,有時甚至會突然倒下或死亡。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咳嗽或喘(常被誤以為是氣喘)

  • 嘔吐(即使沒吃東西)

  • 食慾不振

  • 體重減輕

  • 精神不濟

  • 呼吸困難

  • 突然倒地或死亡

貓又天生會隱藏不適,這讓早期發現更加困難。所以「預防」與「提高警覺」格外重要。

暹羅貓小貓

診斷並不容易

貓的心絲蟲不像狗那麼容易診斷。一項血檢通常足以確認狗是否感染,但貓需要多種方式搭配判斷,包括:

  • 驗血(檢測蛋白質或抗體)

  • X光或超音波檢查心肺

  • 評估症狀與病史

即便如此,也未必能確定。有些貓若體內只有幼蟲或公母蟲無法交配,可能就驗不出來。

因此,許多感染案例直到嚴重甚至死亡才被發現。

治療?目前沒有!

這是最令人擔憂的部分——目前沒有專門用來治療貓心絲蟲的藥物

狗雖然也難治療,但至少有藥可用。貓咪則無法使用相同藥物,因為對貓太危險。

唯一能做的,是對症處理、減少炎症、幫助貓咪穩定度過。可惜的是,這些方法並不一定有效,有時仍可能導致後遺症或猝死。

因此,預防就是關鍵

貓咪與心絲蟲

預防簡單又安全

好消息是,心絲蟲病幾乎完全可以預防。只要每個月使用一次預防藥就能有效保護貓咪。

常見方式包括:

  • 滴劑(滴在後頸)

  • 口服藥(適合能接受吃藥的貓)

這些藥會殺死在上個月被蚊子叮咬後可能進入體內的幼蟲,防患於未然。

沒錯,就算是住家裡的貓,也應該全年預防。冬天室內開暖氣、氣候變遷導致蚊子季延長,都讓感染風險增加。

而且預防藥通常不貴、好使用,還常包含防跳蚤和腸道寄生蟲功能,可說是一舉數得。

關於心絲蟲的常見迷思

讓我們來破解幾個常見誤解:

  • 「我家貓沒出門,不用預防吧?」
    錯。蚊子會進屋,咬一口就夠了。

  • 「我們這裡沒聽說過心絲蟲啊?」
    心絲蟲在美國 50 州都有病例,而且因為氣候變暖,案例還在上升。

  • 「我從沒看過有貓得這個病耶!」
    因為檢測困難、症狀模糊,許多病例都沒被發現。不代表沒發生。

別存僥倖心理,月月預防才是保護毛小孩的正解。

虎斑貓與橘貓

室內貓會不會得心絲蟲?答案是:會。牠們可能看起來安穩又幸福,但心絲蟲這種疾病不會管貓住哪裡。

保護貓咪的最佳方法,就是每月固定預防、每年回診檢查,並隨時保持警覺。

再搭配一份妥善的寵物保險,才能讓毛孩在遇到突發狀況時,也能獲得最好的照顧。

今天就多抱貓一下,順便問問獸醫心絲蟲預防與保險的選擇吧。因為愛牠,就要幫牠早一步守護健康。

參考資料:

常見問題

室內貓真的有可能感染心絲蟲嗎?

是的,室內貓仍可能感染心絲蟲。只要有蚊子飛進家中並叮咬,就有機會將心絲蟲幼蟲傳染給貓咪。即使不外出,風險仍然存在。

室內貓感染心絲蟲會有哪些症狀?

常見症狀包括咳嗽、喘鳴、嘔吐、食慾下降、體重減輕與突然虛弱或死亡。有時症狀模糊,容易被誤認為其他疾病,因此常被延誤診斷。

如何有效預防貓咪感染心絲蟲?

最有效的方式是定期使用每月一次的預防藥(如滴劑或口服藥),即使是室內貓也應全年使用。此外,定期健康檢查有助早期發現異常。


免責聲明

這裡的資訊僅供參考和教育,不是醫療建議哦。要調整毛孩的保健或治療計畫之前,一定要問問您的獸醫。

我們這邊的作者不是獸醫,也不是寵物健康專家。資訊來源包括我們的經驗、研究,和可信的來源。但不能保證一定正確或完整。

在為毛孩做任何決定之前,建議先做些功課,並且詢問您的獸醫。